海洋石油


  • 板块构造学与造山运动:特提斯例析梗概

    A. M. Celal Sengor;周祖翼;丁晓;

    <正> 1 引言本文是作者的题为“二十五年来的板块构造学和造山运动研究:特提斯例析”长文的极简要梗概,原文发表于《地球科学论评》(1990,Vol.271 p.1—201,下文引用以“Sengor1990a”表示),笔者在撰写梗概过程中并未试图对原文作系统修改以使之反映最新的认识,但确实增加了一些内容,并对原文的一些错误进行了修正。为使读者了解所新增的内容,文中用方括弧来表示之;所有的修正均用楷体字表示;右上角的方括弧内的数字表示新脚注以

    1992年01期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 ]
  • 论东亚中生代大陆边缘和中国东海的构造背景

    张之孟;朱平;

    <正> 1 引言东海为西太平洋边缘的一个边缘海,由东亚大陆边缘的一部分组成。对东亚中生代大陆边缘没有广泛的了解就难以认识东海构造背景。而对大陆本身没有概括性了解也很难了解中生代大陆边缘。对东亚晚古生代一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认识存在许多分歧。华南和华北是何时,如何碰撞的?扬子克拉通东南是否存在前寒武纪古陆,或另一种说法,是否有华南加里东褶皱系?中生代时,沿东亚的俯冲作用是何时发生的?从挤压背景变到引张背景,并导

    1992年01期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 ]
  • 论洋底占主导地位的断裂走向

    Γ.В.Агапова;Л.П.Волокитина;朱佛宏;

    <正> 在地球表面,断裂形成了不同级别的复杂线型带状网络,并且是地壳构造机制的外部反映。断裂在洋底也广泛发育,它们被发现于所有构造省范围内。在大洋区域的构造形态中,它们不论在出现的规模上还是在形成洋底表面的作用中都占据特殊位置,因此是各种研究的对象。在研究它们的方法组合中,地貌资料是基础性的,所有其它的地质一地球物理特征都与其相联系。断裂在地貌表现程度、延伸长度和地球物理参数的极值上都有区别。大洋断裂的独特地

    1992年01期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大洋上地幔的密度变化规律

    В.Н.Сеначин;李寿田;

    <正> 1 引言重力场区域异常的现代解释分析方法是以测区密度模型对地球正常密度模型的联系为前提的。已知有许多据地震测量资料建立的地球密度分布模型,其中最满意的是A.M.泽沃恩斯基及其同事们建立的模型。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于解决区域密度模拟任务的标准密度模型。计算标准模型时,通常采取按面积分布最广的、构造稳定的结构——大陆地台和大洋盆地作为基础。众所周知,在大洋里我们观察到海底有规律的加深、岩石圈厚度增大和热液流减

    1992年01期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锰铁结核的地球化学和成因

    G. N. Baturin;舒孝敬;

    <正> 从在洋底一发现锰铁结核之时起,就对其化学成分发生兴趣,但只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才进行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本文打算阐明该问题的三个方面:化学成分、年龄和成因。为此,我们综合了过去十年内出版的资料,以及我们自己的资料,包括结核中20种化学元素(铂族元素、银、金、铋等)含量的最新结果。 1 锰铁结核的化学成分已对锰铁结核中76种化学元素含量进行测定(表1)。

    1992年01期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关于海进黑色页岩的模型

    Paul B. Wignall;康继本;

    <正> 1 前言笼统称为黑色页岩的海相富有机质泥岩的成因远没有弄清楚,对于其形成曾提出过好几个模型。陆缘盆地的特征是有厚层黑色页岩层序,问题是为什么缺乏现代的相似的岩类,关于陆缘沉积模型的争论就特别多。对现代缺氧环境的研究证明有两种情况之一会引起氧的缺乏,即,不论降低氧的供给或高生产率带下方氧的需要增加。通常,黑色页岩局限在盆地中心,其四周围绕着含有各种底栖动物的更加缺乏有机物的

    1992年01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大地堑带

    德冈隆夫;张维德;

    <正> 英文译名Fossa Magna。是横贯日本本州中部的南北向特殊构造带,亦为日本最重要的构造之一。由E.Naumann命名,相当于原田丰吉提出的富士带。其西缘为系鱼川-静冈构造线,其东缘由火山喷出物所覆盖而不明瞭,据认为大致与关东山脉地带相连。大地堑带的形成时期分为由西南日本外带赤石山地与关东山地的弧束构成的所呈现的基底岩类活动及绿凝灰岩岩活动为代表。认为前者活动至少可追溯到早侏罗世,至老第三纪逐渐形成,后者指在切割前者基础上于晚第三纪初期伴有向伊豆,马里亚纳延伸的绿凝灰岩活动而开始发生的南北向断裂运动,迄生仍见有激烈的变动。大地堑带通常分为

    1992年01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台湾北部近海东引岛盆地的构造演化及油气远景

    唐.C.H;计.W.R;陈华根;顾建中;

    <正> 1 引言东引岛盆地位于东海大陆架西南端(图1),为一具北东向盆缘断裂的典型的半地堑裂谷盆地。该盆地宽约50km,长约100km,距台北约150km。盆地在地质构造,沉积相及构造演变史等方面与位于大陆及台湾岛之间的台湾海峡中的南日岛和澎湖盆地相似,充填有巨厚的早第三纪及晚第三纪地层,为典型的半地堑盆地。近几年,台湾省中国石油公司完成了约6000余km高分辨率地震测线。 1982年和1983年,台湾省

    1992年01期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 ]
  • 关于渤海BZ28-1油田的开发

    田边芳男;彭伟欣;

    <正> 1 简介日本拟在中国渤海进行石油开发是从1978年6月末至7月初(日本)石油公司派出访华使团开始表达意向的。1980年4月,日本方面作为合同的一方成立了“日中石油开发株式会社”。同年5月29日与中国石油公司海洋分公司签订了在渤海南部及渤海西部海域共同勘探开发石油的合同,从而正式开始了开发渤海石油的勘探工作。

    1992年01期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在墨西哥湾用地震资料进行地层压力预测

    Ruden D. Martlnez;陈颐亨;

    <正> 1 引言地层(或孔隙)压力是烃类勘探和开发的重要参数。尤其异常高地层压力或超压带的检测可为勘探和开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墨西哥湾,高地层压力是很普遍的。超压沉积一般是由水受到断层或深处沉积物中非渗透性屏障所圈闭的一系列事件引起的,否则通过上覆压力的正常增大,水将被挤压出去。异常流体压力也是在粘土成岩(蒙脱石/伊利石的转换)期间水析出并进入孔隙系统和其他的机制引起的。

    1992年01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三角形剪切断层诱导褶皱

    Eric A. Erslev;张本云;

    <正> 1 引言断层和褶皱之间的联系为褶皱与冲断层带的平衡模型提供了线索。地震和钻井资料表明许多褶皱是由下伏断层倾角的变化(断层-弯曲褶皱,Suppe,1983),或断层滑动逐渐变成褶皱位移(断层-诱导褶皱和挤离断层褶皱,Suppe等,1984,等)而造成的。断层-弯曲褶皱的几何形状,由Rich(1934)最先描述,并经Suppe(1983)定量确定,它是现有的平衡法的基础,应用于模拟造山带的向前和向后倾伏。

    1992年01期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陆架砂岩和丘状交错层理:一种风暴成因沉积的新认识

    William L. Duke;高莉玲;

    <正> 1 关于风暴沉积作用的争论多年来,关于浅海风暴沉积作用问题是激烈争论的焦点。Walker(1984)等对激化这一争论的一些观测结果,进引过概括,代表性的主要争议点是下面一系列的问题: 1.何种水流形成丘状交错层理? 许多学者(女Harms等,1982;等)提出,是在强大的波浪轨道运动为主的水流下才形成了丘状交错层理。其他作者(如Swift等,1983;等)则强调叠加在波浪运动之上的强烈的地转流作用下形成。

    1992年01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据大洋地震详测资料编制沉积基底三维图的方法

    Ю.П.Непрочнов;罗定;

    <正> 以科曼多尔海盆的研究为例,阐述了以连续地震剖面测量(HC)资料为基础编制与传统等值线图不同的立体图像的新方法。沉积岩基底的三维图像能够较明确地提供出其地形形态,这对于解释深部地震测深时的波场是至关重要的。用深度的“水平面不连续”法绘制基底地形能着重体现出主要构造单元,和整个研究区的构造轮廓。研究区的复杂地形轮廓证明了科曼多尔海盆中希尔索夫海脊构造的延续。用海底地震仪(C)进行深部地震测深(C3)是目前研究大洋地壳结构的主要方法。

    1992年01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海洋的成矿作用

    С.И.Андреев;李强;

    <正> 由于发现和查明一系列重要矿产,海洋成为了成矿作用研究的重要对象。海洋是全球规模的最年轻的地质构造单元。研究海洋的构造,要重视其地动力的迁移性,重视在形成大洋基底、海底地貌、不同级别断裂系统、海底火山链及导致磁异常线状分布的玄武岩脉动喷发时,内动力因素起决定作用。而上述这些在海洋成矿作用中都能得到反映。可把全球分布的洋中脊系统分三段:印度洋-太平洋段、印度洋-大西洋段和印度洋-阿

    1992年01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新的珊瑚礁形成理论可用于油气勘探

    Martin Hovland;杨遇时;

    <正> 一位挪威地球物理学家提出了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的珊瑚礁形成理论,认为:许多珊瑚礁的形成与海底渗出的富含营养物质的流体是密切相关。地球物理学家Martin Hovland等据客观事实,提出了应如何解释的问题:即为何一些大型的、现代珊瑚礁均出现在挪威陆棚外围的冷水带和深海区。80多年前就认识到这些冷水珊瑚礁主要由Lophelia pertusa属珊瑚组成,但至今他们对此仍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他们在西北欧和美国东海岸

    1992年01期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海底扇舌形体的类型及储集性能

    G. Shanmguam;R. J. Moiola;朱起煌;

    <正> 由于在北海、加利福尼亚和其他地区都发现了重要的海底扇舌形体油气藏,所以从沉积相和油气勘探开发的角度来评价现有舌形体的概念,就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海底扇舌形体大体可分成四类,各具明显不同的储集性能。 1.网状叠扇舌形体这是一些叠加在一起的水道砂体,有良好的横向和垂向连通性,可成为优良的油、气储层。具体特点是:(1)发育于海底扇上部峡谷的终端;(2)经向剖面具有上凸的形态;(3)含有粗粒浊积岩(主要是砂岩);(4)内部有水道而外部没有;

    1992年01期 79-8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海水蒸发过程中分异结晶作用引起的硫同位素变化

    M. Raab;于国樑;

    <正> 海水在等温条件下(23.5℃)经过73天的逐步蒸发,使重量达到为原来水的1/138。在蒸发作用的各个阶段,从卤水中完全提取出沉淀物,剩下的卤水作进一步蒸发。硫同位素成分的沉淀物与有关卤水表现出如下特征:原始海水的初始δ~(34)S=+20‰。沉淀物和相伴卤水的δ~(34)S值在石膏稳定区至石盐稳定区端点时均逐渐降低,两者分别降至+19.09‰(沉淀物和+18.40‰(卤水),且沉淀物的δ~(34)值总是高于卤水的δ~(34)值,但越靠近石盐稳定区

    1992年01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关于超大陆的旋转

    Chris J. H. Hartnady;刘继顺;

    <正> 约200Ma前已存在的超大陆—泛古陆是由南面的冈瓦纳和北面的劳亚两个较小的陆块较早(不会太早)碰撞所形成。这两个陆块是否也曾有一个古老的超大陆母体吗?如果有,那么它(或它们)的实际形状如何呢?Moores E.M.(1991)等发表了一系列用新观点来阐述冈瓦纳陆块的演化和在晚元古代期间(900—530Ma前)冈瓦纳古陆的前身超大陆轮廓的论文。答案可能是令人吃惊的,不仅如此,认为冈瓦纳陆块是在我们所生活行里的球状表面上,由原先超大陆从内向外翻的旋转中产生的。这表明陆-陆碰撞所引起的裂谷化和增生是同一块作用的两个方面。

    1992年01期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在南极发现恐龙遗迹

    辛文锋;

    <正> 美国—地质学家在Kirkpatrick山(4,570m)发现了恐龙遗迹,这是人类迄今在地球最南端—南极发现的两种最老恐龙化石。1986年阿根廷地质学家在南极半岛附近的詹姆斯罗斯岛的海相岩石中首次发现恐龙化石,这些化石年龄约为75Ma—80Ma。由于这些化石存在于海相成因岩石中,故其来源不清楚。Elliot在1990年12月29日的新发现,立即通知食草动物古生物学家Hammer,他带领了调查小组前往挖掘。他们发现了颅骨(长45.7—50.8cm),肩胛骨(0.6m长),肢骨(0.6~0.9m长),直径(15.2cm)。其化石表明,它们是食草恐

    1992年01期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