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石油


  • 魂系大地

    本刊编辑部;

    <正> 朱夏教授同我们永别了。记得一年前本刊出版第50期时,教授还精神抖擞地吟咏七律一首,以示祝贺勉励,转瞬之间,却作故而去,真是不胜朝不虑夕之感,能不悲乎!

    1991年01期 1-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太平洋活动带西部裂谷型构造的含油气性

    Ю.Γ.Зорина;李寿田;

    <正> 近几年来,对在亚洲、澳洲和新西兰陆架上普查勘探工作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证实了在那里发育含油气性很高的裂谷型构造,在综合分析许多参数:地壳类型和厚度、热流分布、重力场和磁场特性、火山活动出现的强度和物质的组份、构造建造组合特征、沉积速度等的基础上,查明了含油气盆地的裂谷型特性。一般,裂谷型构造充满了对油气生成、聚集、保存有利的、处在高温和地球动力学环境条件下的建造组合,促进了有机物积极转化(成熟)、然后迁移和聚集在结构、岩性、构造和流体动力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类型圈闭中。

    1991年01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石油在异常压力液体空间的生成和运移

    J.M.Hunt;李士范;

    <正> 自从Bradley(1975)的论文发表以来,陆续发表了许多关于异常压力起因的论文,但是仅为数有限的论文中附有压力数据,这是因为过去主要是以测井或钻杆测试获取压力数据。近年来,Schlumberger研制的重复地层测试器(RFT),已可在单井取得随深度的大量精确压力测定值。通过编制超压层内几口井的压力数据图,给出了封闭层的位置和液体空间的规模的较清晰轮廓。本文中所列出的大多数压力/深度梯度状况、是通过钻杆测试或重复地层测试获得的。所有这些测压均为液压(静水压力),而不是岩压(岩石静压力)。因而,在液体空间中的压力/深度梯度的斜率决定于孔隙液体的密度。钻杆测试或重复地层测试资料可确定压力/深度图上的梯度状况,以及特殊梯度层是如何上下延伸的。

    1991年01期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迎新

    时进;

    <正>~~

    1991年0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中新世东北日本的快速弧内裂谷作用

    笃山治;金康辰;

    <正> 大陆裂谷作用通常持续几千万年。由于地壳和/或岩石圈(地壳加上地幔)的颈缩,裂谷作用引起地表的垂直运动。因此,地质年代表中的拉张作用和岩石圈变形反映在地层记录中。 Mckenzie(1978)把裂谷作用期间的拉张构造与岩石圈冷却引起的裂谷后沉降联系在一起,从而加速了裂谷作用的研究。他的模式首次应用于弧后拉张并圆满地解释了被动大陆边缘和陆内盆地的演化;然而,对弧内裂谷作用和内陆裂谷作用之间的差异很少考虑。内陆裂谷作用能够阐明大陆岩石圈热机制的特性,而对于大陆岩石圈不能简单地应用刚性体模型。

    1991年01期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巴西近海坎普斯盆地成盆过程和深部结构

    W.U.Mohriak;韩林;

    <正> 用来确定沉积盆地深部结构地质模型的地球物理方法中,重力方法可能是应用最广泛的。然而它不能明确确定地地质模型。在模拟沉积盆地中存在固有的多解性,因为下地壳中的密度分布和构造几何形态都是未知的,而且不同的构造都有可能符合所观察到的异常。但是通过假设地壳中的弹性密度分布,重力方法有可能确定地质模型,以及推测一些盆地的深部结构。重力方法揭示了被动边缘盆地沿边界显示有不同的地壳剖面,同时也揭示了沉积物堆积与地

    1991年01期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篆刻

    周洁;

    <正>~~

    1991年01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泛大陆的具有两种机制的两阶段分裂作用

    A.Hynes;朱起煌;

    <正> 人们广泛认为,过去400百万年内地球的大地构造演化,与一个泛大陆—潘基亚(Pangea)的拼合以及后来的分裂有关。更早的大地构造史可能也涉及了类似的事件,但这些事件的证据还不大充分。Anderson(1982)指出,泛大陆的拼合发生在地幔的对流下沉部位;他还认为这种泛大陆具有热盖层效应,可在有关区域引起对流上升以及由地幔羽诱发的大陆分裂。他将现今大地水准面的长波长分量与泛大陆的早先位置联系了起来。这一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由Gurnis(1988)提供的。

    1991年01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板块构造和远洋相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伊布西茨蛇绿岩单元中的深海沉积物

    K.Decker;刘健;

    <正> 伊布西茨单元的蛇绿岩系是奥地利阿尔卑斯的东阿尔卑斯推覆体系的一部分。它在构造上夹于下部的格雷斯滕单元和雷诺丹路见复理石与上部的北石灰质阿尔卑斯之间(图1)。在古地理上,它起源于彭宁洋。晚侏罗世和白垩纪,彭宁洋把欧洲和亚得里亚大陆板块分开。伊布西茨单元是东阿尔卑斯东部地段中最重要的缝合线,因为下伏的格雷斯滕单元是彭宁洋以北欧洲被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而北石灰质阿尔卑斯属于彭宁洋以南亚得里亚(或阿普亚)

    1991年01期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海平面与珊瑚环礁:印度洋晚全新世露出礁

    C.Woodroffe;张明书;高莉玲;

    <正> 珊瑚环礁上唯一的陆地是由未固结的礁源砂和砾组成的规模很大且低矮的岛屿。一般认为,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珊瑚环礁极易沉没于迅速上升的海平面之下。此外,环礁表面现存的地貌形态,在晚全新世已经形成,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些岛屿对海平面变化模式进行评估,以判断海平面是稳定型,还是上升型(礁被淹没),或者是下降型(礁露出水面)。如果晚全新世历史反映的是环礁出露,那么反过来可以证明在过去几百年或几千年间海平面曾经超出环礁出露的高度;而另外两种模式,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1991年01期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大西洋洋中脊磁流体详测(N23—26°)

    С.В.Аплонов;伍威;

    <正> “M.克尔迪什院士”号科学考察船第15航次(1988年3—4月)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大西洋中脊裂谷带的现代热液成矿作用。现将所获成果叙述于下。调查区的范围见图1。调查区是大西洋中脊研究程度最好的区域之一。业已确定,近2.5Ma期间中脊的平均扩张速率为2.6cm/a。在横贯大西洋地学断面范围内,向东扩张的半速率为1.4cm/a,向西为1.1cm/a。凯尼转换断层以南的情况则与此相反。由此可以认为,这种扩张速率的不平衡是由张开轴有序的跃迁引起的。在近3Ma期间,凯尼转换断层以南张开轴曾发生过数次跃迁。

    1991年01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大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系统

    В.Д.Корж;罗定;

    <正> 从地球化学兴起开始,以(固体、液体、气体的)埋藏形式处于岩石圈中的物质就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地球化学研究的实践决定了科学途径上的一定准则,这一准则可以用下列方式表示:所期望的最

    1991年01期 59-6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古气候控制化学和硅质碎屑岩的地层重建

    C.Biaine Cecil;郑军;

    <正> 沉积旋回一般是在沉积模型、海侵—海退或大地构造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解释。然而,基于物理过程的模型一般不能解释硅质碎屑岩和化学岩的地层分布,例如,在中阿巴阿契亚盆地内,密西西比统岩石显示的海侵—海退旋回、大地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与宾夕法尼亚统表示的相似,而密西西比统几乎缺乏煤层,与宾夕法尼亚系形成明显的反差。这个差别被归因于气候的变化。由于气候对陆棚边缘,陆缘陆架和陆相沉积序列的沉积物供给起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这些沉积序列的地层一定既受基准面控制又受气候的控制。

    1991年01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印度板块东缘蛇绿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S.Sengupta;童春雷;

    <正> 安达曼群岛及明打威群岛是印度尼西亚岛—弧体系中的弧前陆地,这种弓弧形地质构造特征向北延伸至印度—缅甸山脉。这些地区内存在若蛇绿岩早已为人们所知晓(Karunaka-ran等,1964),但至今从该区所获得的有关地质信息并不多。通常均认为该带是印度板块东缘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缝合线(Gansser,1980),有几种将这个地区纳入全球板块构造略图的设想,导致大多数人相信:俯冲作用沿爪哇海沟从白垩纪一直延续至今(Curray等,1982),和安达曼群岛的蛇绿岩位于增生棱柱体之内(Moores等,1984)。在这个带中,从目前地区确定有关俯冲作用的性质、时间及其位置的地质资料表明,是与普通的假说根本

    1991年01期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大洋钻探计划(ODP)回到翁通爪哇海台

    晓棣;

    <正> 翁通爪哇海台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底玄武岩台地,自1990年一月末开始的大洋钻探计划第130航次四次勘察工作主要在此区开展,于西赤道太平洋的翁通爪哇海台侧坡,共施工五口探井,取芯总进尺4822m,揭示了该巨人碳酸盐储集地的面目(图1)。令人赞赏的成果是获得了高质量的古海洋学研究所必须的科研材料;努力达到钻透太平洋中海台最深基底;半数以上的岩芯是用推进式液压活塞取芯器采集的,从而为进行细致的古海洋学研究提供了最佳样品。

    1991年01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中-晚更新世印度洋赤道地区的古海洋学资料

    Е.В.ИВАНОВА;朱佛宏;

    <正> 尽管近十年来获得了大量有关第四纪,特别是晚更新世古海洋复原的资料,但印度洋近赤道地区仍然是研究程度相当低的。关于该海区表层水的变化存在着两种可供选择的观点:(1)在末次冰期极盛期和最佳间冰期,水温接近现代;(2)在寒冷期水温明显低于间冰期和全新世。有关印度洋北部溶解旋回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问题也不够清楚。已具备有关温暖时期和寒冷初期溶解作用增强的资料(Peterson等,1985);在某些情况下很难进行这种相应的对比(如,1988年提出的K—28井岩心)。有关底层环境变化的资料亦很少。对解决古海洋学任务来说很重要的有关印度洋中玫瑰色Globigerinoides (Gs.)ruber d'or-bigny层位消失问题仍然有争议。所有这些不清楚之处首先与很难从印度洋近赤道地区深海部分获得良好的碳酸盐沉积物连续剖面有关,这种难度是有孔虫溶跃面的位置相对不深以及再

    1991年01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洋流和不整合:北冈瓦纳古陆的中泥盆统

    M.S.Oczlon;舒孝敬;

    <正> 在北非、欧洲、西南亚的许多地区,或至少其大部分不存在中泥盆世地层。早泥盆世地层仅到艾姆斯期,且证实晚泥盆世从弗拉斯或法门时期起。这些地区的地层间断可能由于华力西构造作用造成。然而,许多未变动的地层表明晚泥盆世地层似整合在早泥盆世地层之上。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沉积源区的下沉或具差异上升的大规模地壳弯曲。这些模式局限于特定的地区,且没有得到野外证据证实;例如这种地区不存在中泥盆统的凝聚层位和化石堆积或侵蚀特征及有关的碎屑物。然而,更大范围来看(图1)表明中泥盆统含地层

    1991年01期 78-8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下载本期数据